一种新型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除湿机。背景技术:2.微通道,也称为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管相联。集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3.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一般可分为民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空调家庭中的一个部分。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目前,现有的除湿机中换热器一般竖直放置,导致热空气流通速率较慢,除湿效率较低。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除湿机,用于提高换热效率,提升除湿效果。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除湿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冷凝水收集槽、中空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和风扇组件;6.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之间,所述冷凝水收集槽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底端内壁上端,所述中空式换热器倾斜固定于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所述中空式换热器与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面的倾斜角度为45°;7.所述中空式换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翅片,若干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过滤组件垂直;8.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固定在所述中空式换热器远离所述过滤组件的一端,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扁管,若干所述扁管与若干所述散热翅片平行且贴合相抵,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与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面的倾斜角度为45°;9.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扇组件的进风侧朝向所述中空式换热器,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出风口。10.进一步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若干第一集流管和若干第二集流管,若干所述扁管与若干散热翅片平行且贴合相抵,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与所述扁管导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固定设置在若干所述扁管上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固定设置在若干所述扁管下端,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通过金属管连接至外部的抽水装置,所述抽水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泵入制冷剂,以及向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抽出换热过后的所述制冷剂。1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部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的顶端内壁和底端内壁相抵,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之间,若干所述扁管外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若干所述扁管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抵。12.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包括u形支架和风扇,所述u形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的顶端内壁和底端内壁相抵,所述风扇固定安装在所述u形支架上。1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网和滑槽,所述过滤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所述过滤网由无纺布材料制作而成。14.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门开口,所述门开口与所述过滤组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门开口内可转动地连接有转动门,所述转动门上设置有门把手。15.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端固定设置有至少一提拉把手。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空式散热器呈45°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上端,提升了外部热空气在中空式散热器内部的散热翅片上的流通速率,进而提升了中空式散热器对外部热空气的散热效率;同时将微通道散热器固定在中空式散热器远离过滤组件一端,并使得微通道散热器与冷凝水收集槽之间的倾斜角度呈45°,便于中空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上的冷凝水从微通道散热器的扁管中流入冷凝水收集槽内,避免积水。附图说明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20.附图标记:1、外壳;2、进风口;3、出风口;4、过滤组件;41、过滤网;42、滑槽;5、冷凝水收集槽;6、中空式换热器;61、散热翅片;7、微通道换热器;71、扁管;72、第一集流管;73、第二集流管;8、风扇组件;81、u形支架;82、风扇;9、支撑板;10、连接板;11、门开口;12、转动门;13、门把手;14、提拉把手。具体实施方式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除湿机,包括外壳1,外壳1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至少一进风口2和出风口3,外壳1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4、冷凝水收集槽5、中空式换热器6、微通道换热器7和风扇82组件8;23.过滤组件4设置在进风口2和冷凝水收集槽5之间,冷凝水收集槽5固定在外壳1的底端内壁上端,中空式换热器6倾斜固定于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中空式换热器6与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面的倾斜角度为45°;24.中空式换热器6包括若干散热翅片61,若干散热翅片61与过滤组件4垂直;25.微通道换热器7固定在中空式换热器6远离过滤组件4的一端,微通道换热器7包括若干扁管71,若干扁管71与若干散热翅片61平行且贴合相抵,微通道换热器7与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面的倾斜角度为45°;26.风扇82组件8设置在微通道换热器7和出风口3之间,风扇82组件8的进风侧朝向中空式换热器6,风扇82组件8的出风侧朝向出风口3。27.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设置有两个。28.本技术方案通过将中空式散热器呈45°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提升了外部热空气在中空式散热器内部的散热翅片61上的流通速率,进而提升了中空式散热器对外部热空气的散热效率;同时将微通道散热器固定在中空式散热器远离过滤组件4一端,并使得微通道散热器与冷凝水收集槽5之间的倾斜角度呈45°,便于中空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61上的冷凝水从微通道散热器的扁管71中流入冷凝水收集槽5内,避免积水。29.优选的,微通道换热器7还包括若干第一集流管72和若干第二集流管73,若干扁管71与若干散热翅片61平行且贴合相抵,第一集流管72和第二集流管73均与扁管71导通,第一集流管72固定设置在若干扁管71上端,第二集流管73固定设置在若干扁管71下端,第一集流管72和第二集流管73均通过金属管连接至外部的抽水装置,抽水装置用于向第一集流管72内泵入制冷剂,以及向第二集流管73内抽出换热过后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扁管71内部设有若干细微流道,外部的抽水装置将低温的制冷剂导入至第一集流管72内,并通过第一集流管72导入若干扁管71内的若干细微流道内进行换热,换热过后的制冷剂温度升高,并汇集至第二集流管73,抽水装置抽取第二集流管73内经过换热的升温的制冷剂,并通过外部的冷凝器对升温后的制冷剂进行制冷,进而将冷却后的制冷器导入第一集流管72内,实现制冷剂的循环利用。30.优选的,外壳1内部还设置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壳1的顶端内壁和底端内壁相抵,支撑板9设置在风扇82组件8与微通道换热器7之间,若干扁管71外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10,连接板10远离若干扁管71一端与支撑板9相抵。通过支撑板9对连接板10的支撑固定,实现了对若干扁管71的固定限位,提升了微通道换热器7的结构稳定性。31.优选的,风扇82组件8包括u形支架81和风扇82,u形支架8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壳1的顶端内壁和底端内壁相抵,风扇82固定安装在u形支架81上。通过设置u形支架81,实现了对风扇82的固定限位,提升了风扇82的结构稳定性。32.优选的,过滤组件4包括过滤网41和滑槽42,过滤网41滑动连接于滑槽42内,过滤网41由无纺布材料制作而成。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轻薄、阻燃、无毒无味、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通过使用无纺布制作过滤网41,提升了本技术方案的耐用性。33.优选的,外壳1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门开口11,门开口11与过滤组件4的位置相对应,门开口11内可转动地连接有转动门12,转动门12上设置有门把手13。通过设置转动门12,使得过滤网41需要进行更换时,可以通过拉动门把手13开启转动门12,方便过滤网41进行更换。34.优选的,外壳1上端固定设置有至少一提拉把手14。通过在外壳1上端设置提拉把手14,使得除湿机需要进行搬运时,可以通过手提提拉把手14实现提动搬运。35.工作原理:36.当除湿机正常运行时,风扇82启动,潮湿空气从进风口2进入外壳1内部。首先过滤网41对潮湿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中空式换热器6和微通道换热器7中,影响散热效果。经过过滤的潮湿空气首先流向45°倾斜放置的中空式换热器6,当中空式换热器6呈45°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时,如图1所示,由于中空式换热器6与冷凝水收集槽5之间通过密封的支撑挡板连接,因此与正常竖直放置时相抵,中空式换热器6的进风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因此各散热翅片61与潮湿空气接触面积变小,进而与各散热翅片61接触的潮湿空气的空气流速变快,利于散热翅片61与潮湿空气进行热交换。微通道换热器7的扁管71通过不断导入外部的制冷剂,以及排出换热后的制冷剂,实现持续制冷。与扁管71相抵的散热翅片61被持续制冷,流经散热翅片61的潮湿空气遇冷凝结成水珠,并沿倾斜的散热翅片61滑落至冷凝水收集槽5内,实现对水珠的收集。37.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