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诗曼工业除湿机厂家专业生产工业除湿机,家用除湿机,商用除湿机等产品,欢迎来电咨询定制。 公司简介 | 研发团队 |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安诗曼-精芯除湿·致净生活环境温度湿度系统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全国咨询热线:133-6050-3273
您的位置: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水箱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水箱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作者:CEO 时间:2023-04-11

信息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箱及除湿机。背景技术:除湿机中盛水部位为除湿机水箱,当除湿机水箱内的水积攒到一定量时,需要将除湿机水箱从除湿机中取出,将箱内水倒掉然后再将水箱放回除湿机内。现有技术中除湿机一般通过卡

水箱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水箱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箱及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机中盛水部位为除湿机水箱,当除湿机水箱内的水积攒到一定量时,需要将除湿机水箱从除湿机中取出,将箱内水倒掉然后再将水箱放回除湿机内。现有技术中除湿机一般通过卡扣固定水箱,为保证水箱安装后水满也不脱出,卡扣力会较大,从所述除湿机中抽出或者装入水箱的过程中的阻力大,导致水箱拆装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水箱,旨在解决如何提高水箱拆装便利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箱,应用于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及抽拉口,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凸设有卡接凸起,所述水箱可沿所述抽拉口进出所述容置腔,所述水箱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卡接凸起适配的卡槽,以及与所述卡槽间隔设置的让位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抽拉口与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卡槽之间形成卡接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凸起的限位面背离所述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所述卡槽的限位面朝向所述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凸起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朝向所述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以将所述水箱朝向所述容置腔内部导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凸起的末端凸设有抵接凸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顶部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水箱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卡接结构适配的配合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凸,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与所述卡凸适配的扣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凸的限位面朝向所述容置腔内部并呈倾斜设置,所述扣位的限位面朝向所述容置腔外部并呈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的外侧壁凸出于所述水箱的顶壁形成挡板,所述配合结构设于所述挡板的内壁面,所述卡接结构邻近所述抽拉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包括朝上敞口的箱体及盖设于所述箱体的顶盖,所述顶盖开设有与所述配合结构对应的避位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结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沿所述水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接结构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配合结构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及抽拉口,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凸设有卡接凸起;所述水箱可沿所述抽拉口进出所述容置腔,所述水箱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卡接凸起适配的卡槽,以及与所述卡槽间隔设置的让位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抽拉口与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卡槽之间形成卡接筋。

  本实用新型水箱通过在卡槽远离抽拉口的一侧开设让位槽,让位槽朝远离抽拉口的方向延伸至水箱的后侧壁,从而水箱沿抽拉口进入容置腔的过程中,让位槽与卡接凸起不会互相干涉,使得水箱进入容置腔的过程更加顺利;卡接筋移动至接触卡接凸起后会与卡接凸起摩擦使得卡接凸起能沿卡接筋滑入卡槽,以使水箱装配到位;由于卡接筋的宽度较小,与卡接凸起摩擦的行程短,从而可减少水箱的受力时间,即减少用户的发力时间,使得水箱的拆装更加方便,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水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水箱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水箱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水箱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水箱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接水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一实施例的倒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箱20组件和除湿机,除湿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置腔及抽拉口1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水箱20组件包括:

  水箱20,所述箱体23可沿所述抽拉口12进出所述容置腔;

  提手30,包括连接部31及抓取部32,所述连接部31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水箱20的顶部,以使所述抓取部32可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水箱20顶部的方向转动,所述抓取部32在远离所述水箱20顶部的位置凸出于所述抽拉口12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壳体10具有风道16,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设于风道16,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形成制冷循环系统。除湿机工作过程中,第一换热器61获得低于环境空气露点的蒸发温度,当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61时,空气温度一旦降低到露点温度下,便会凝结出空气中的水分,而后被第一换热器61冷凝后的低温低湿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62,第二换热器62凭借内部的冷媒将空气加热后再输送到室内环境。容置腔设于壳体10的下部,抽拉口12开设于壳体10的前面板,水箱20可从抽拉口12推入或抽出容置腔。水箱20的形状以及水箱20和壳体10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地,水箱20可以大致呈矩形设置,水箱20的外壁上设置有卡扣件,通过卡扣与容置腔的内壁对应设置的扣台配合形成卡合固定连接。当通过外力向容置腔内推动水箱20时,可以将水箱20推入腔体内,水箱20移动到位后,水箱20将与本体卡合固定连接。抽出水箱20时,可以通过往外拉水箱20,水箱20在外力的作用下将与本体脱离卡合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将水箱20抽出。

  提手30用以供用户提起水箱20,其中,抓取部32沿横向延伸,以供用户手握抓取,连接部31垂直于抓取部32,且连接部31与水箱20顶部可转动连接,连接部31在其转动轨迹上具有站立和放倒状态,在连接部31的站立状态,抓取部32远离水箱20顶部,在连接部31的放倒状态,抓取部32邻近或抵接于水箱20顶部。连接部31的数量可为两个并连接于抓取部32的两端,以使提手30与水箱20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固,受力更加均匀。在实际应用中,水箱20可包括箱体23及顶盖24,从而可方便用户打开顶盖24更快速地倒水。提手30可连接于顶盖24,也可连接于箱体23,只需满足提手30连接于水箱20顶部即可。连接部31的转动轴与水箱20的抽拉方向垂直,从而连接部31可沿水箱20的抽拉方向转动。用户将水箱20倒完水装回推回容置腔时,若连接部31呈站立状态,此时抓取部32远离水箱20顶部,即抓取部32会凸出于抽拉口12的边缘。在水箱20进入容置腔的过程中,抓取部32会随水箱20一起运动至抵接于抽拉口12的边缘,即抵接于壳体10。由于壳体10固定,在壳体10的反作用力下,连接部31会被朝外反向推导,以使抓取部32转动至抽拉口12的边缘下并最终靠近水箱20的顶部,以顺利进入容置腔。由此,水箱20在装入容置腔后,抓取部32与水箱20的位置关系可更加紧凑,减少提手30晃动。

  需要说明,提手30的转动轴与水箱20的抽拉方向也可不垂直,只需满足二者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即可,即只需满足提手30的转动轴不平行于水箱20的抽拉方向即可,由此,壳体10反推抓取部32时,会朝水箱20的抽拉方向产生一个分力,从而可将连接部31沿其转动轨迹推动。

  本实用新型水箱20组件通过使提手30可转动地设于水箱20的顶部,并使抓取部32在远离水箱20顶部的位置凸出于抽拉口12的边缘,从而在水箱20沿抽拉口12进入容置腔的过程中,提手30可抵接于抽拉口12的边缘,并在壳体10的反作用力下被朝靠近水箱20顶部的方向推动,从而抓取部32可自动被推倒,以复位至靠近水箱20的位置,使得抓取部32在与水箱20在壳体10内更加紧凑稳定,由此,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即可使提手30复位至预设位置,使得用户对水箱20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提高了除湿机整体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水箱20组件还包括凸设于所述水箱20顶部的支撑块40,所述支撑块40位于所述提手30的转动轨迹上并位于所述提手30的外侧,所述抓取部32靠近所述水箱20的顶部时,所述提手30搭接于所述支撑块40,以使所述抓取部32与所述水箱20之间形成抓取间隙41。在本实施例中,内外方向即沿水箱20的抽拉方向朝向容置腔内或容置腔外的方向。支撑块40可位于连接部31的活动轨迹上,也可位于抓取部32的支撑轨迹上,连接部31朝外转动至使抓取部32靠近水箱20时,连接部31或抓取部32搭接于支撑块40,从而抓取部32与水箱20顶部之间形成抓取间隙41,以方便用户的手伸进抓取间隙41握住抓取部32,使得用户提起水箱20的过程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连接部31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所述抓取部32的两端,所述支撑块40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两所述连接部31的转动轨迹上。在本实施例中,抓取部32转动至靠近水箱20顶部时,两连接部31搭接于两支撑块40,从而可使支撑块40对提手30的支撑作用力更加均匀,提手30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述支撑块40的支撑面凸设有限位凸台42,所述限位凸台42具有限位面,所述连接部31搭接于所述支撑面时,所述限位凸台42的限位面限位抵接于所述连接部31的侧壁。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1搭接于支撑块40时,限位凸台42位于连接部31横向上的一侧,从而可在横向上限位连接部31,以减少提手30在除湿机工作时的晃动,提高水箱20组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两所述支撑块40上限位凸台42的限位面相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支撑块40上的限位凸台42位于两连接部31之间,从而两限位凸台42可对提手30整体产生反向的两个限位作用力,使得提手30在横向上能够相对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提手3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31远离所述抓取部32的一端设有支撑件311,所述抓取部32位于远离所述水箱20的位置时,所述支撑件311抵接于所述水箱20的顶部,以使所述连接部31保持站立。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11可随连接部31一起转动,在抓取部32邻近水箱20时,支撑件311与水箱20呈间隔设置,以避免对用户提起提手30造成阻碍。抓取部32远离水箱20时,与水箱20抵接的支撑件311可与水箱20保持相对固定,从而连接部31也能与水箱20保持相对固定,即连接部31不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转动,从而抓取部32可保持位于远离水箱20的位置,方便用户随时抓取,进一步提高水箱20组件的便利性。可以理解,在水箱20进入容置腔的过程中,壳体10对提手30的推力足以使支撑件311与水箱20顶部分离,从而可使提手30顺利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水箱20组件还包括凸设于所述水箱20顶部的连接板50,所述连接板50开设有轴孔51,所述连接部31凸设有与所述轴孔51适配的转轴312,所述支撑件311凸设于所述转轴312的周壁,且所述支撑件311位于所述连接板50远离所述连接部3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轴孔51与转轴312的配合,可实现连接部31与水箱20的转动连接。转动的末端凸出于轴孔51,支撑件311连接于转轴312的末端,即连接板50位于支撑件311与连接部31之间,由此,可使连接板50与提手30形成限位装配,又使支撑件311能保持连接部31站立,简化了提手30的装配结构,增强了支撑件311的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板50还开设有与所述轴孔51连通并与所述支撑件311适配的过孔52,所述提手30搭接于所述支撑块40时或所述连接部31站立时,所述支撑件311与所述过孔52相互错位。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12末端穿过轴孔51的同时,支撑件311可穿过过孔52,以使提手30与连接板50的安装过程更加简单方便。支撑件311抵接于水箱20或与连接部31一起放倒时,支撑件311均与过孔52相互错位,从而避免保持站立状态或放倒状态的支撑件311穿过过孔52使得连接部31与连接板50分离,提高了提手30与连接板50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连接部31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所述抓取部32的两端,所述连接板50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与两所述连接部31枢接,且两所述连接部31位于两所述连接板5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两连接部31位于两连接板50之间,从而两连接板50可在横向上对提手30形成限位。结合上述两限位凸台42的实施例,一限位凸台42和一连接板50可夹固一连接部31,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提手30在容置腔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水箱20组件还包括凸设于所述水箱20顶部的限位块60,所述限位块60位于所述连接部31的活动轨迹上并位于所述提手30的内侧,所述抓取部32位于远离所述水箱20的位置时,所述限位块60限位抵接于所述连接部31。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60与支撑块40分别位于连接部31的内、外两侧,连接部31运动至相对水箱20站立时,限位块60抵接于连接部31的内侧壁,从而可防止连接部31朝内传动,避免抓取部32无法凸出于抽拉口12的边缘,提高了提手30自动复位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限位块60的限位面呈斜面设置,所述连接部31抵接于所述限位块60的部位呈弧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60的限位面倾斜于水箱20顶部,连接部31与限位块60抵接的部位呈外凸的弧面设置,从而可增加连接部31与限位块60的接触面积,使限位块60对连接部31的限位作用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壳体10和水箱20组件,该水箱20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除湿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除湿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置腔及抽拉口12,水箱20组件的水箱20可沿抽拉口12进出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3所示,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凸设有卡接凸起15,所述水箱20可沿所述抽拉口12进出所述容置腔,所述水箱2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卡接凸起15适配的卡槽25,以及与所述卡槽间隔设置的让位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抽拉口与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让位槽26与所述卡槽25之间形成卡接筋27。在本实施例中,卡槽25的内侧即卡槽25在容置腔内远离抽拉口12的一侧,水箱20沿抽拉口12进入容置腔时,让位槽26先于卡槽25进入容置腔,让位槽26贯通水箱20的内侧壁,即水箱20在容置腔内远离抽拉口12的侧壁,让位槽26的槽底与卡接凸起15形成间隙,从而在水箱20推进的过程中,卡接凸起15不会与让位槽26的槽底接触,即不会产生摩擦力阻碍水箱20的移动。当水箱20移动至使卡筋与卡接凸起15接触时,卡筋会与卡接凸起15短暂摩擦,以使卡接凸起15能最终进入卡槽25,通过卡槽25与卡接凸起15的配合使水箱20在容置腔内稳固安装。卡筋的宽度较小,可减小卡接凸起15与卡筋的摩擦行程,从而减少水箱20的受阻行程,即缩短用户的用力抽拉水箱20的时间,使水箱20的抽拉过程更加省力,提高了水箱20安装的便利性。在实际应用中,卡槽25及让位槽26可沿水箱2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贯通水箱20的底部,以方便拔模生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卡接凸起15的限位面背离所述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所述卡槽25的限位面朝向所述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卡接凸起15的限位面与卡槽25的限位面抵接,以实现卡接凸起15与卡槽25的配合。卡接凸起15的限位面与卡槽25的限位面均倾斜于水箱20的抽拉方向,从而既能使卡接凸起15与卡槽25有足够的配合面积,使得水箱20在不受拉力作用时能稳固地安装与容置腔内;又能使用户抽拉水箱20的过程中,两个倾斜的限位面能相对运动,使得卡槽25与卡接凸起15更轻易地相互脱离,使水箱20的抽拉过程更加省力,进一步提高水箱20拆装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卡接凸起15具有导向斜面151,所述导向斜面151朝向抽拉口并呈倾斜设置,以将所述水箱20朝向所述容置腔内部导向。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51倾斜于水箱20的抽拉方向,且导向斜面151与容置腔的腔壁的倾斜角为钝角,以将水箱20朝容置腔内部导向。水箱20进入容置腔时,卡接筋27先与卡接凸起15的导向斜面151接触,卡接筋27在导向斜面151的导向作用下,沿着导向斜面151更顺利地进入容置腔,最终使卡接凸起15卡接于卡槽25;由此,使得水箱20的安装过程更加简单方便,进一步提高除湿机的便利性。在实际应用中,卡接凸起15的限位面与导向斜面151之间呈凸弧面过渡,以使卡接筋27能沿着凸弧面更快地过渡至卡接凸起15的内侧或外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卡接凸起15的末端凸设有抵接凸筋152。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凸筋152凸设于卡接凸起15的限位面和导向斜面151之间,用以与卡接筋27抵接配合,抵接凸筋152的厚度小于卡接凸起15的厚度,以减少抵接凸筋152和卡接筋27的接触面积,从而可减少卡接筋27与凸筋的滑动摩擦力,同时不会减少卡接凸起15的结构强度,既保证了除湿机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水箱20拆装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容置腔的顶部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水箱20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卡接结构适配的配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结构与配合结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部分,另一个具有配合空间,凸起部分设于配合空间内,以使卡接结构与配合结构可相互卡紧,并且在外力作用下可受力扳开,即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卡接结构与配合结构的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卡接结构可为卡凸14,配合结构可为扣位21,通过卡凸14与扣位21的配合实现水箱20进入容置腔后水箱20与容置腔顶部的有效连接,并且在水箱20抽出容置腔的过程中,卡凸14与扣位21可受力分离。卡凸14可连接于容置腔的顶壁,也可连接于壳体10的侧壁,只需满足卡凸14朝下凸出于容置腔的顶部即可。通过卡凸14与扣位21的配合实现水箱20与容置腔顶部的连接,避免水箱20顶部与容置腔顶部产生间隔而使水箱20容易晃动,提高了水箱20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卡凸14的限位面朝向所述容置腔内部并呈倾斜设置,所述扣位21的限位面朝向所述容置腔外部并呈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卡凸14的限位面与扣位21的限位面抵接,以实现卡凸14与扣位21的配合。卡凸14的限位面与扣位21的限位面均倾斜于水箱20的抽拉方向,从而既能使卡凸14与扣位21有足够的配合面积,使得水箱20在不受拉力作用时能稳固地安装与容置腔内;又能使用户抽拉水箱20的过程中,两个倾斜的限位面能相对运动,使得卡凸14与扣位21更轻易地相互脱离,使水箱20的抽拉过程更加省力,进一步提高水箱20拆装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水箱20的外侧壁凸出于所述水箱20的顶壁形成挡板22,所述配合结构设于所述挡板22的内壁面,所述卡接结构邻近所述抽拉口12。在本实施例中,水箱20的外侧壁即水箱20邻近抽拉口12的侧壁,水箱20在容置腔内安装到位时,水箱20的外侧壁与抽拉口12的边缘平齐,以使除湿机的外观更加平整。水箱20的外侧壁凸出于水箱20的顶部形成挡板22,扣位21设于挡板22的内壁面,从而可减少对水箱20顶壁的空间占用,且使水箱20与壳体10的配合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水箱20包括朝上敞口的箱体23及盖设于所述箱体23的顶盖24,所述顶盖24开设有与所述配合结构对应的避位槽241。在本实施例中,顶盖24与箱体23可拆卸连接或可活动连接,以方便用户打开顶盖24快速倒水。挡板22凸出于顶盖24,扣位21设于顶盖24上方,避位槽241的位置及大小与扣位21对应,从而顶盖24朝上打开时,扣位21可穿过避位槽241,避免扣位21对顶盖24的开启造成阻碍,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机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配合结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沿所述水箱2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接结构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配合结构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水箱20的宽度方向即挡板22的长度方向,扣位21的数量为两个并沿挡板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卡凸14的数量及位置与扣位21的数量对应,由此,可增加水箱20与容置腔顶部的连接位置,提高连接强度,且使水箱20与壳体10的受力均匀,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壳体10和水箱20,该水箱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除湿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除湿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置腔及抽拉口12,水箱20可沿抽拉口12进出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水箱20的顶部开设有过水孔28,所述水箱20内设有沿所述水箱2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过水孔28相接的导流件29,所述水箱20的顶部成形有两呈夹角相接的导流面241,两所述导流面241的相接处形成汇水流道242,所述过水孔28位于所述汇水流道242的末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61上的冷凝水会流至接水盘70,再从接水盘70流至水箱20顶部,最后从过水孔28流进水箱20内。两导流面241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且两导流面241均不能与水箱20顶部平行,以使冷凝水能有效沿导流面241流至汇水流道242。举例而言,一导流面241与水箱20顶面的夹角为90度,则另一导流面241与水箱20顶面的夹角需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在实际应用中,两导流面241均倾斜于水箱20的顶壁,以使冷凝水能有效沿着两导流面241流动,提高两导流面241的利用率,以间接提高过水孔28的进水效率。

  过水孔28位于汇水流道242的末端,沿回水流道流动的冷凝水最终会流经过水孔28,并沿导流件29直接流至水箱20底部或水面,避免滴落形成滴水声。由于冷凝水是先流进汇水流道242再流进过水孔28,因此过水孔28的进水位置较集中,从而可优先减小导流件29的横向尺寸,即沿汇水流道242流动的冷凝水能更准确地流至导流件29上,以更充分地沿着导流件29流动,进一步减少滴水声,改善用户体验。导流件29可为导流管,也可为导流筋,只需满足冷凝水可沿导流件29朝下流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水箱20通过在水箱20内设置与过水孔28相接的导流件29,从而从水箱20顶部流进过水孔28的冷凝水可沿着导流件29流向水箱20底部,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至水箱20底部或水面产生滴水声,由此,改善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设置两呈夹角相接的导流面241,并将过水孔28开设于两导流面241相接形成的汇水流道242的末端处,可使冷凝水汇聚于汇水流道242后再流向过水孔28,从而冷凝水可沿汇水流道242更准确地流经导流件29,以便更充分地沿着导流件29流至水箱20底部,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导流件29包括导流筋。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筋的结构强度更高,生产成本更低,且对水箱20内部的空间占用更少。在实际应用中,导流筋的侧壁可开设沿水箱2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以增加导流筋的导流面241积,使冷凝水更稳定、充分地沿导流筋流动。

  进一步地,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过水孔28邻近所述水箱20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筋可抵接于水箱20的内壁,从而沿导流筋流动的水流量过大时,部分冷凝水可沿水箱20的内壁流动,避免水流量过大产生流水声,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过水孔28邻近所述水箱20的第一侧壁231,所述水箱20的顶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231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31可为水箱20的内侧壁,即水箱20在容置腔内远离抽拉口12的侧壁。水箱20的顶壁整体朝向第一侧壁231向下倾斜,以使流至水箱20顶部的冷凝水更快更充分地流向过水孔28,提高进水效率。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进一步地,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导流筋连接于所述水箱20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筋可与水箱20的内壁一体成型设置,以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连接于水箱20内壁的导流筋可有效提高导流筋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水箱20整体的结构强度,以提高水箱2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水箱20的顶部凹设有集流槽243,所述导流面241形成于所述集流槽243的底部,所述过水孔28开设于所述集流槽243的底部。集流槽243的底部低于水箱20的顶壁,从而流至水箱20顶部的水可先流至集流槽243,再流至过水孔28,提高了过水孔28的进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壳体10和水箱20,该水箱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除湿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除湿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置腔及抽拉口12,水箱20可沿抽拉口12进出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如图18至图20所示,除湿机包括:

  壳体10;

  除湿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所述除湿组件设于所述壳体10;

  接水盘70,设于所述除湿组件的下方,用以承接所述除湿组件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70具有排水流道72,所述排水流道72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孔71,所述壳体10具有位于所述排水孔71上方的出风口,以及穿过所述排水孔71的负压风道16;

  挡水板80,所述挡水板80挡设于所述排水孔71上方,以将流过所述排水孔71的气流导向所述排水流道72,使气流先流经所述除湿组件后再流向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6连通壳体10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具体地,进风口开设于壳体10下部,出风口开设于壳体10上部,从而流经负压风道16的气流整体自下朝上流动。接水盘70用以盛接从第一换热器61滴落的冷凝水,排水孔71用以将接水盘70上的冷凝水排出壳体10外。可以理解,出风口也位于接水盘70的上方并位于除湿组件横向上的一侧,流进负压风道16的气流会直接流向出风口。排水孔71在横向上位于出风口与除湿组件之间,出风口处的负压会将流经排水孔71的冷凝水朝上吸。挡水板80挡设于排水孔71上方,挡水板80可连接于接水盘70,也可连接于除湿机的其它结构,只需满足挡水板80位于排水孔71上方即可。在负压风道的作用下,随气流一起被朝上吸的水会先经过挡水板80,此时部分冷凝水会直接沾附于挡水板80,另一部分会随气流绕过挡水板80并流向除湿组件,在除湿组件的作用下沾附于第一换热器61上,最终落回接水盘70;由此,可避免冷凝水直接随气流一起被吹出出风口,改善用户体验,提高除湿机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除湿机还包括安装于除湿组件前侧的风机90,以及用以供风机90安装的支架100,风机90的出风侧朝向出风口,风机90的进风侧朝向除湿组件,从而风道16内的气流在风机90的负压作用下会先流经除湿组件再流经风机90。风机90安装于除湿组件的前侧,可使除湿机前侧出风,满足用户用风需求。支架100安装于除湿组件的前侧并位于排水孔71的上方,风机90安装于支架100,挡水板80设于支架100的底部,以使挡水板80在壳体10内的安装更加稳固。具体地,挡水板80可与支架100一体成型设置,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支架100的利用率,以及提高挡水板80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除湿机通过在排水孔71的上方设置挡水板80,使得气流在挡水板80的作用下,不会支架100流向风机90或出风口,而是会先流向除湿组件,由此,即使冷凝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风道16,也会被挡水板80挡下,或被除湿组件吸附,避免冷凝水直接从出风口吹出,由此,改善用户体验,提高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接水盘70成形有排水流道72,所述排水孔71位于所述排水流道72的末端,所述接水盘70凸设有沿所述排水孔71的周向延伸并与所述排水流道72连通的内围筋73,所述挡水板80位于所述内围筋73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内围筋73的一侧朝向排水流道72敞口,以使沿排水流道72流动的冷凝水可流向排水孔71。流向排水孔71的水在内围筋73的阻挡作用下会更快更集中地流进排水孔71,由此可提高排水孔71的排水效率。此外,由下向上流经排水孔71的气流在内围筋73的阻挡作用下也能朝排水流道72流动,并最终流动至接水盘70上方的除湿组件,减少直接流向出风口的气流,提高除湿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挡水板80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罩设于所述内围筋73外周的挡筋81,所述挡水板80、挡筋81及内围筋73围合形成朝向所述排水流道72敞口的过风腔82,所述负压风道穿过所述过风腔。在本实施例中,挡水板80形成过风腔82的顶壁,挡筋81及内围筋73共同形成过风腔82的侧壁,冷凝水从过风腔82的敞口流向排水孔71,气流从排水口流向过风腔82的敞口,从而可进一步规范流经排水孔71的气流路径,避免气流从挡水板80与内围筋73之间的间隙漏出,以提高除湿效率。此外,沾附于挡水板80的水可沿挡筋81流至内围筋73外侧。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水箱20,所述接水盘70还开设有位于所述挡筋81下方的漏水孔74,所述漏水孔74与所述水箱2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沿挡筋81向下流动的水最终可经漏水孔74流向水箱20,从而可有效提高除湿机整体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接水盘70在所述挡筋81的外围还凸设有外围筋75,所述漏水孔74开设于所述内围筋73与所述外围筋7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挡筋81设于内围筋73与外围筋75之间,从而沿挡筋81流下的冷凝水可被积聚于内围筋73与外围筋75围合形成的凹槽,并最终流向漏水孔74,使得接水盘70的排水更充分,提高除湿机整体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挡水板80远离所述过风腔82敞口的一端凸设有定位台阶83,所述定位台阶83搭接于所述内围筋73。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台阶83抵接于内围筋73远离过分腔敞口的一端,从而使内围筋73对挡水板80形成有效支撑,并增大过风腔82的空间体积,以保证过风腔82的气流通量,避免对流经排水孔71的气流造成阻碍。定位台阶83可由挡水板80弯折形成,以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挡水板80邻近所述过风腔82敞口的一端朝外凸设有搭接板84,所述内围筋73邻近所述过风腔82敞口的一端朝上凸设有支撑台阶731,所述搭接板84搭接于所述支撑台阶73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阶731对挡水板80形成有效支撑,以提高内围筋73对挡水板80的支撑面积,从而使内围筋73与挡水板80的支撑配合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所述接水盘70凸设有支撑筋77,所述除湿组件抵接于所述支撑筋77。在本实施例中,除湿组件通过支撑筋77安装于接水盘70,从而既可为除湿组件提供稳固的安装结构,又可避免除湿组件与接水盘70上的水接触,提高除湿组件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支撑筋77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支撑筋77的数量为多个并沿壳体10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支撑筋77与除湿组件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筋77对除湿组件的支撑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接水盘70还开设有溢流孔76,所以溢流孔76所在的位置低于所述排水孔71。在本实施例中,溢流孔76可位于排水流道72的另一末端,且溢流孔76的外端可与排水管连通,从而可将冷凝水有效排出壳体10。溢流孔76的位置低于排水孔71,即落至接水盘70的水会优先从溢流孔76流出,减少对排水孔71过风造成的阻碍。当溢流孔76无法正常排水或排水不及时时,冷凝水再流向排水孔71,由此,既能提高风道16的过风量,又能使除湿机稳定排水。在实际应用中,溢流孔76的外端还可与水泵连通,以通过水泵的驱动力更快更充分地将水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3-6050-327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六

公司电话

133-6050-327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