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除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0001]本发明属于日常生活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伞除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背景技术:[0002]雨伞在使用后,伞帽表面会残留大量雨水,容易在地面积水,不仅污染地面,还容易使人滑倒。目前通常采用的解决方式发放用于放置雨伞的塑料袋,以防止伞帽表面残留的雨水滴落在地上,但使用塑料袋放置雨伞需要长时间收集,不仅存在塑料袋脱落的风险,而且塑料袋也容易乱扔乱放,造成环境污染。技术实现要素:[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伞除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伞除湿装置,包括:主控制器;吸水模块,与主控制器相连,用于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风扇模块,与主控制器相连,用于向伞帽表面吹风;加热模块,与主控制器相连,用于对伞帽表面加热。[0005]进一步,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与伞帽匹配的安装板;风扇模块、吸水模块、加热模块分别位于安装板的凹弧侧。[0006]进一步,所述风扇模块包括:由风扇电机驱动的扇叶;所述扇叶位于安装板的顶部,以使风沿伞帽表面散开,即通过风吹拭伞帽表面的水渍。[0007]进一步,所述吸水模块包括:由转动电机驱动的转轴、位于转轴上的若干吸水条;各吸水条呈圆周排列,以在转轴转动时,擦拭伞帽表面。[0008]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由电加热丝组成的加热网;所述加热网铺盖在伞帽表面。[0009]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位于安装板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适于检测伞帽周围的温度,以使主控制器通过温控模块控制加热网的加热温度。[0010]进一步,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位于安装板上的检测模块;当检测模块检测伞帽与安装板匹配时,所述主控制器控制风扇模块和或吸水模块和或加热模块进行工作。[0011]进一步,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支架、位于支架上的伞夹组件;所述伞夹组件适于调整伞帽与安装板匹配。[0012]进一步,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位于安装板下方的雨水收集盒。[0013]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雨伞除湿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通过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通过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通过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雨伞除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通过主控制器分别控制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可以立即解决伞帽表面残留雨水的问题,不需要延时使用,也没有脱落的风险,具有省时省力、高效节能的优点。[0015]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001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8]图1是本发明的雨伞除湿装置的原理框图;[0019]图2是本发明的雨伞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3是本发明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中:主控制器1,电源11,电源开关12,转动电机驱动模块13,温控模块14,检测模块15,吸水模块2,转轴21,吸水条22,风扇模块3,加热模块4,加热网41,安装板5,支架6,伞夹组件7,雨水收集盒8。具体实施方式[002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23]实施例1[0024]由于雨伞残留雨水的问题,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雨伞除湿装置,包括:主控制器1;吸水模块2,与主控制器1相连,用于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风扇模块3,与主控制器1相连,用于向伞帽表面吹风;加热模块4,与主控制器1相连,用于对伞帽表面加热。[0025]可选的,见图1,所述主控制器,其核心处理器采用高性能、低能耗单片机stm32f103或单片机msp430f149进行控制,使用3.3v直流电压进行供电,主要用来处理来自检测模块的信号进而发送给温控模块14、转动电机驱动模块13、吸水模块2、风扇模块3、加热模块4、并控制其他装置的协调运作。具体的,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设有电源11及电源开关12,其中温控模块、电机模块、加热模块、检测模块,风扇模块等均通过相应的导线连接主控制器,通过电源开关控制装置的启动和关闭。[0026]可选的,见图2和图3,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与伞帽匹配的安装板5;风扇模块3、吸水模块2、加热模块4分别位于安装板5的凹弧侧。具体的,风扇模块3位于安装板5的凹弧顶端,吸水模块2和加热模块4分别铺开在安装板5的凹弧侧,且加热模块4处于吸水模块2和安装板5之间。[0027]本实施例1的雨伞除湿装置通过主控制器分别控制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可以立即解决伞帽表面残留雨水的问题,不需要延时使用,也没有脱落的风险,具有省时省力、高效节能的优点。[0028]作为风扇模块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0029]见图3,所述风扇模块3包括:由风扇电机驱动的扇叶;所述扇叶位于安装板的顶部,以使风沿伞帽表面散开,即通过风吹拭伞帽表面的水渍。[0030]具体的,主控制器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模块控制风扇电机转动,从而使扇叶吹风。[0031]作为吸水模块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0032]见图3,所述吸水模块2包括:由转动电机驱动的转轴21、位于转轴21上的若干吸水条22;各吸水条22呈圆周排列,以在转轴21转动时,擦拭伞帽表面。[0033]可选的,所述吸水条22例如但限于采用吸水海绵条,可以安装在安装板的凹弧侧,安装板安装在所述转轴21上,通过主控制器控制转动电机驱动模块驱动转动电机转动,带动转轴运动,使安装板旋转,从而带动吸水海绵条沿伞帽表面转动,既可以充分吸水,又不会影响其在伞帽表面转动。[0034]作为加热模块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0035]见图3,所述加热模块4包括:由电加热丝组成的加热网41;所述加热网铺盖在伞帽表面。[0036]可选的,见图1和图3,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位于安装板5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适于检测伞帽周围的温度,以使主控制器1通过温控模块14控制加热网41的加热温度。[0037]本案中,主控制器可以通过电机模块先控制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然后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最后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或者采用风扇模块与加热模块同步的方式,这种顺序的雨伞除湿方式,先用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大量水渍,然后通过风扇模块吹拭和加热模块的协同效果,可以保证伞帽表面干净,无水渍,还可以节省热量,具有除湿速度快、除湿效果好的优点。[0038]进一步,见图3,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位于安装板5上的检测模块15;当检测模块15检测伞帽与安装板5匹配时,所述主控制器1控制风扇模块3和或吸水模块2和或加热模块4进行工作。[0039]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15例如但不限于光电开关或红外传感器。[0040]进一步,见图2,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支架6、位于支架6上的伞夹组件7;所述伞夹组件7适于调整伞帽与安装板5匹配。[0041]可选的,所述伞夹组件可以通过现有的工装夹具(如转轴和夹爪配合使用)夹住伞柄或伞杆实现,保证雨伞在撑开时,伞帽与与安装板匹配。[0042]进一步,见图2,所述雨伞除湿装置还包括:位于安装板5下方的雨水收集盒8,以收集伞帽上落下的雨水。[0043]实施例2[004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见图1,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雨伞除湿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通过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通过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通过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0045]具体的,见图1-图3,打开电源开关12,电源11输送电力到主控制器1,所述主控制器1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运行,先打开检测模块15,当检测模块15感应到雨伞已经被放置到伞夹组件7上且与安装板5匹配时,所述检测模块15会发送开始信号给主控制器1,所述主控制器1接收并处理该开始信号,所述主控制器1打开转动电机驱动模块13,使安装板5转动带动吸水条22沿伞帽表面转动,所述吸水条22擦去伞帽表面大部分水渍并使擦去水渍自动流入雨水收集盒8。当转动电机驱动模块13运行到主控制器1预先设定时间后,所述主控制器1停止转动电机驱动模块13;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模块打开风扇模块3,所述风扇模块3对伞帽表面进行风干,同时所述主控制器1打开温控模块14,所述温控模块14控制加热模块4启动,所述加热模块4对雨伞表面进行烘干,以高效快速去除雨伞表面水渍。在进行完一次雨伞除湿之后,检测模块15感应到雨伞已经处理完毕并已离开伞夹组件7,所述检测模块15发送结束信号给主控制器1,所述主控制器1打开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14控制加热模块4启动,所述加热模块4对吸水条22进行烘干,以便下次雨伞除湿使用。[004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雨伞除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通过主控制器分别控制吸水模块吸走伞帽表面的水渍,风扇模块吹拭伞帽表面,加热模块加热伞帽表面,可以立即解决伞帽表面残留雨水的问题,不需要延时使用,也没有脱落的风险,具有省时省力、高效节能的优点。[0047]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